天津家教20高三抗疫作文素材(二)


来源:天津大学家教网 日期:2020-6-17

【中国精神】
关键词:坚韧,科学、依法,愈挫愈勇,勤力同心,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迎难而上,乐观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责任与担当,以人民为中心······
                                                                                       不倒的精神长城-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王学典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严重的危机,但这并没能动摇我们的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不仅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执行能力,也源于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灾疫频仍的中华民族
       纵观历史,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创造辉煌。这并不是因为中华大地得天独厚,事实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灾难尤深尤重。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加之人口众多导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因而成为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邓拓1937年所撰写的《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史学界关于中国自然灾害史的统计和研究,从先秦到民国3700年间,史籍所见的水、旱、蝗、雹、地震、瘟疫、饥歉等灾害,计有5200余次;其中死亡人数过万的重大自然灾难达到190多次,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单就瘟疫而言,清末以前,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发生过疫灾的年数为生疾疫灾害,而且越靠近近代,瘟疫发生的频次越高、程度越烈。所以邓拓说:“我国灾荒之多,世界罕有,就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十八世纪,直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无荒。”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加上救灾条件的落后,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即以近代而言,1876至1878年华北的“丁戊奇荒”,至今晋豫乡间还多存有“记荒碑”,读之令人感慨。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据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爆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发现新大陆”之后美洲原住民的大量灭绝和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儒道互补的文明特质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
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地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

       其实,不仅是面对自然,在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时候,道家的态度也值得重视。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于病症的恐惧、对于封闭的不适、对于未来的焦虑,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让人寝食难安。对此,道家思想强调要对灾变生死抱有顺应的超然心态。同时,它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进退有据的中国智慧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中国古代许多治平之世的原则,实际也是对中国智慧的一种概括。儒、道两家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进取和内敛的两种取向,相互补充,在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境时提供了灵活的应对之道。冯友兰先生说:“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变通智慧和强大生命力,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一种有效应对时代挑战的机制。面对此次疫情,我们不仅要有担当、讲仁义,同时也要有反思、讲静气,“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抱有“韧”的精神,相信中国人民不仅一定能够战胜这次疫情,而且会继续取得伟大的成就。
                                                                                                                     在战“疫”中弘扬中国精神 
                                                                                                                                     刘锋
        如火如荼的全民抗疫,无疑是对全民族的一次大考,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次考验和挑战,但中国不仅不会被困难压倒,而且必将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这是中国人民的共识和坚定判断。能够让中华民族经历困难和挑战而更加强大的支柱,就是中华民族有着绝不撼动的“国魂”-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这次十四亿中国人民生动的全民抗疫实践中正得以全方位展现。抗疫具体展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国人特别是青年又应如何弘扬抗疫中展现的伟大的中国精神,无疑值得深思、学习与践行。无数力量汇聚成促进抗疫胜利的关键力量,无数人在抗疫中生动诠释和展现着中国精神。如果将这次抗疫中凝聚和展现出的精神称之为“抗疫精神”,其本质仍然是中国精神。在这次抗疫中具体展现的中国精神,概括起来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和执政理念,也是抗击疫情的核心和第一理念。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门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 研究、再部署、再动员;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抗疫斗争中,全国齐心协力,抢速度、抓时间、建医院,千方百计地降低感染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重灾区武汉封城后,全国驰援,供蔬菜、运米面、送粮油等,确保居民有饭吃,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同时把疫情防控和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以百姓利益、人民生命安全为重,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在抗疫中的充分贯彻和彰显。
     (二)高度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站在抗疫战线最前沿,这是责任与担当精神;科学家、医学家敢于讲真话,真诚直言,勇于承担责任,这是责任与担当精神;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了护佑健康、挽救生命,舍小家,顾大家,不惧感染风险,敢于向“疫”而行,这是责任与担当精神;抗疫大系统中无数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做好具体细致入微的工作,不抛弃、不放弃、不推卸、不退缩,这是责任与担当精神;全民抗疫战线中人民顾大局、临“疫”不畏、听命令、勇担当,这也是责任与担当精神。
     (三)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回首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个磨难,最终都要靠团结制胜。在这次全民抗疫中,从最开始的医护人员对抗疫情到各种“逆行”的队伍奔赴武汉,从中央的高度重视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行动、紧密协同,从全国各地联防联控、互相支持、牵手同行,人人主动防护、主动奉献、抵制谣言、汇聚合力,共同筑成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我们看到的是全国人民齐行动的朝气,更是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一心。
     (四)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从来不怕困难,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今天的发展成就,都是靠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奋斗而来的。在这场全民抗疫中,存在诸多可测、不可测的困难,譬如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异常迅捷;恰逢春运高峰期,人流管控困难;正值春季来临,呼吸道疾病高发;人员不足、物资不足;各类突发情况频发;等等。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无畏无惧、越战越勇,全民咬定青山不放松、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实际践行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伟大奋斗精神和力量。

       (五)坚定沉着、战疫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本次疫情,中国人民应对更加坦然、更加坚定,背后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有源源不断的八方支援,有更加细致精准的抗疫举措,有完备的医疗体系,有加紧研制药物的科研团.队....全民展现出坦诚的底气、无惧的支撑、沉着的应对;全国人民正秉持着疾病终可战胜,疫情必被歼灭的强大共同信念,正在用医院里的歌声、舞蹈、小品、生日快乐的祝福等演绎着抗疫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六)科学、依法战“疫”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在对疫情的分析判断、病毒的识别与分离、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疫苗和药物的研制、交通路政、志愿服务、物资调度、普通民众日常饮食、居家消毒、自我防护的全民抗疫中,全民正把科学地“防”,科学地“治”、科学地“管”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等,得到全面、深入贯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使得这次防控比以往更科学、有序、有力、有效。

       (七)高度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本次抗疫所展现的中国精神的核心精神。正是因为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沉,抗疫战线,上的党员领导干部、科学家、医学家、医护人员、军队、志愿者以至普通百姓,才演绎出以人为本、与病魔赛跑的动人故事,才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和担当,才演绎出从上到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宏大场景;正是热爱并相信这个国家和人民,中国人民才能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也才能视疫情为命令,把战胜疫情作为提高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水平的大舞台。另外,这次疫情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国人民正同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从中国发端的抗疫精神,也已经超越国界和民族,上升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秉持这种精神,我们正为最终在全球战胜疫情贡献着中国方案、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