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80.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影响
①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
8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1)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3)影响
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天津大学家教中心网
82.简述甲午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1)原因
①日本在向资本主义道路过渡的过程中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②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借口。(导火线)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挑起战争。
②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③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阻碍了民族资本发展;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③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④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抗争。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83.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概况、结果。
(1)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攻陷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8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主要经过、分析其性质和影响。
(1)原因
①腐朽的封建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做好准备。
(2)过程
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④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阶级运动。
(4)影响
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85.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都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颁布的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都没有真正实施。
(2)不同点
①社会主张上:《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革命性;主张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废除私有制,具有空想性。《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维护私有,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②群众基础方面:《天朝田亩制度》在前期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使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为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86.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
(1)特点: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提出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资政新篇》。
(2)原因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③重要原因: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
(3)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87.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口号、清政府的政策、斗争地区、败因、性质、影响。
(1)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概况
①口号:“扶清灭洋”,反映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②清政府的政策:镇压——“抚而用之”——镇压。
③斗争:1898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1900年,向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进攻。
(3)结果及原因: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4)性质: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5)影响: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方针:由“灭亡中国”变为“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88.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准备活动、过程、性质和意义。
(1)背景
①外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②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客观: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准备活动
①组织上: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理论上: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
③思想上: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④军事上:举行武装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最为著名的是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
(3)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五族共和”,政体为“中华民国”。
②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⑤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4)性质: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影响
①积极意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②缺陷: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信仰等权利。
②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3)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郑大家教中心网
90.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地点、主力、口号、高潮)、结果和意义。
(1)原因
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③日本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④直接原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①地点与主力
第一阶段:地点:北京;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工人。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
③高潮: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出现“三罢”斗争。
(3)结果——初步胜利
①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意义——五四精神
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②是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⑤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9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时间、地点、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
(1)成立条件
①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②阶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南湖。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92.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背景、标志、任务、取得的成就、最终结果。
(1)背景: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任务:反帝反军阀。
(4)成就: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5)结果: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93.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背景、过程、任务、结果。
(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
(2)过程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任务:抗击日本侵略。
(4)结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天津家教中心网
94.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时间、内容、意义;井冈山道路的含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