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60条,学会月考必提分


来源:天津大学家教网 日期:2020/11/12

天津家教中心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郑大家教中心网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铁矿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6.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8.城市人口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天津大学家教中心网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