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天津家教中心网
58.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59.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对我国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6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内容:
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6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6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6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1980 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 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 3 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从 1985 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64.中共十四大上(1992):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65.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6.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 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 局面。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
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的首条航线 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 世 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 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 年,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13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67.开辟新航路:1487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 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 终于到达美洲。1497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 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开辟新航路的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 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8.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17 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非洲、亚洲、美洲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如:好望角、台湾、新尼德兰等。英国:1588 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17 世纪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 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18 世纪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打败法国,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69.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60 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重要发明: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气机, 富尔顿――汽船,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 19 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重要成就:电的广泛使用,电报、电话、电灯、电车、电影等的发明;内燃机的使用,带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化工技术的发展,石油成为另一重要能源;科技推动钢铁等工业的进步;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天津大学家教网
14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0.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间:1929~1933 年 特点:来势特别猛、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强。
71.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72.新政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 人权利;④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新政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罗斯福新政的作用: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7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美国:
黄金时期:二战后 20 年
滞胀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
经济复苏:20 世纪 80 年代
经济繁荣: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当政时期
②联邦德国:
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
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20 世纪60 年代初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
郑大家教中心网
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 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时间:1921 年。
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75.“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76.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上,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实际上背离 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